【俄】迪米特裡·特雷寧
  經濟製裁是把雙刃劍。作為經濟製裁的對象,俄羅斯顯然因最近被排除出西方金融市場、技術轉讓受限、外來投資減少而遭受重創。而與美國、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一同對俄羅斯實施製裁的歐盟也因其對俄羅斯的工業出口下降以及俄羅斯對進口歐盟農產品的反製裁措施而遭遇損失。
  自烏克蘭危機以來,外界希望緊張局勢能夠有所緩和,並最終解除製裁。然而,這些希冀卻再次被證明是一廂情願。2014年11月將舉行兩場重大的國際峰會——APEC會議和20國集團會議。美俄總統都將參加。這是否將成為扭轉局面的機會呢?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得出這一悲觀結論的主要原因是,烏克蘭並非美俄之間不斷加劇的危機的緣由所在,而是其象徵。從本質上來講,俄羅斯處理烏克蘭問題的方式是在打破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另外,這也對美國極力維持的全球秩序構成了極大挑戰。對於雙方而言,賭註都是巨大的。對莫斯科來說,這關乎俄羅斯政府的存亡;對華盛頓來說,這關係到美國霸權的連續性和可靠度。鑒於此,達成妥協幾無可能,因為任何妥協都將有利於俄羅斯,而讓美國無功而返。
  因此,更可能的情況是,美俄危機不會通過某種新的“重啟”行動而迅速解決,而會成為永久狀況。在可預見的未來,烏克蘭將成為新衝突的地緣政治焦點,但大部分爭鬥將發生在其他領域:地緣經濟、信息技術、文化、網絡空間等。同時,這場衝突已超出了美俄關係的範疇。從德國開始,莫斯科與歐盟的關係遭到了破壞,同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日本等美國其他盟友的關係也一落千丈。
  在這種情況下,衝突解決並不在計劃範圍之內。現在該是研究如何管控持久危機的時刻。與冷戰時期的美蘇衝突相比,當前的局勢缺乏雙方一致認可的規則,具有力量不對稱的特點,且缺乏相互尊重,也缺少戰略思維。因此,當下美俄局勢更容易演變為類似於1914年的碰撞。畢竟,冷戰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冷卻的,而目前的局勢卻沒有這種確定性。
  危機管控至少要保證烏東部不再出現戰爭行動。如果基輔在華盛頓的支持或默許下試圖重新奪回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莫斯科可能會出手恢復現狀並迫使烏克蘭停戰。
  現在應採取實際舉措,讓受到直接影響的人們生活不再那麼悲慘。俄羅斯-烏克蘭-歐盟三方天然氣供應協議最終於10月底達成是有益的第一步。此外,烏克蘭和歐洲對頓涅茨克11月2日舉行的選舉不應反應過度,而應明智地與新當選的地區領導人進行接觸。他們此前難道沒有同反政府力量指揮官簽署過協議嗎?與包括反對派人士交談和交易並不等於是對一個實體的承認,但卻有益於管控重要的實際問題。
  最後,歐洲人需找到途徑與俄羅斯人交涉和協調。如果歐洲想要成為嚴肅的參與者,出於自身安全考慮也需要這麼做,他們必須要在現實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基礎上與俄羅斯建立關係,不要再留戀過去的錯誤期待。▲(作者是卡內基莫斯科中心主任,本文由王曉雄譯)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q76uqrzh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